金融管理培训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希卡首页 >> 平稳温和反弹可期 改革仍是最大红利

平稳温和反弹可期 改革仍是最大红利 ——中长期中国经济走势分析与展望

2013-02-06来源:希卡网作者:本网编辑

2012年全年,经济增速持续低位徘徊,中国已进入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期。可喜的是,三季度以来,国内多项经济金融数据呈现触底反弹迹象。怎么看下一阶段乃至中长期中国经济走势的问题,国际国内可谓众说纷纭,主要有“持续高速增长”、“可能陷入大萧条”、“未来增速将阶段性缓慢下降”等代表性观点。我以为,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厘清如下四个问题,对于客观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走势,显得至关重要。 
  对国内经济反弹回升的前景判断 
  当前国内经济触底反弹的态势能否持续?我认为这主要受以下三个变量的影响:国际环境、国内政策和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第一,从国际环境来看,2013年全球经济运行将略有好转。连续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将加快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步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就业和消费增长;欧元解体并不符合欧元区国家利益,危机倒逼各方加强协作,多方努力之下,欧债危机将出现阶段性缓和。预计2013年我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可能好于2012年。但必须看到的是,全球经济仍面临三大下行风险:首先,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欧洲强化财政纪律约束以及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仍处于艰难的博弈过程中,经济恢复增长及提升竞争力更是有待时日。欧债风险仍是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系统稳定的最大威胁。其次,受全球粮价上涨、发达经济体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全球通胀风险明显加大。再次,美国“财政悬崖”和国债上限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乎美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也是全球复苏面临的最大政策风险。综合上述分析,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0月9日公布的全球经济预测数据,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6%,较2012年上升0.3个百分点。第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经济工作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预计“稳增长”仍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有望继续落实以确保经济持续回暖。由于经济已出现回升态势,我们判断,只要经济不发生明显恶化,短期内不会有大规模的新刺激措施出台,大中城市实施的“限购令”也将延续。第三,实际经济增长率或已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根据经济学原理,当现实经济增长率越接近潜在经济增长率时,物价上涨率越低,同时失业率上升的速度也越慢。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通胀压力持续下降,但失业率并未出现明显上升——去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26万人,同比多增28万人,PMI从业人员指数今年以来一直在50%左右波动,与上年相比也并未有明显下滑——这表明近期7.5%左右的增速或已非常接近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 
  综合对以上三个变量的走势分析,我认为,2013年国内经济有望实现平稳温和反弹,GDP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 
  中国经济增速正在经历一个阶段性的放缓过程 
  一国经济增长既受宏观政策和短期需求变化的影响,更取决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所以,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判断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但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尚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西藏、新疆等个别省份仅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城镇化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重要标准。我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整体进程,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1.27%,首次迈入工业化中期50%~60%的标准下限内,但低于工业化后期标准近10个百分点。 
  基于工业化的规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会逐步放缓。从他国经验看,二战后实现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如日本、德国、韩国等,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人均GDP达11000国际元(购买力评价)时,无一例外出现了经济增长下台阶的情况,降幅达到3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路径与这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比较接近或相似。2011年我国人均GDP接近9000国际元。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后一两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显著。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发达经济体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延续“低增长、高失业”状况。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从贸易和资本流入等多方面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基数因素看,中国经济总量已十分庞大,1978年中国GDP总量仅为0.36万亿元,到2011年已达47.3万亿元,增长了129倍,位列世界第二,占世界GDP的份额由5%增长到10%.我国2011年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1965年全年的总量。基数的增加使经济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的难度较以往也有所增加。从发展条件看,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化红利日渐减弱;人口老龄化趋势使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已十分突出。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困难。在传统产业领域,产能过剩现象已从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四个行业扩展到焦炭、铁合金、纺织、化纤等十几个行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由于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企业一哄而上,碳纤维、风电、多晶硅、锂电池、光伏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先后出现产能过剩。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经过30余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很可能已经开始。从2010年二季度起,我国GDP累计增速就已经进入连续下滑通道,经济增长明显偏离了1978年~2009年10%的平均增长水平。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明显缩小,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回落。所有这些都可能预示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也预示着本轮经济调整不同于以往的短周期调整。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虽然我国已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期,但总的来看,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按照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社会产出主要由资本形成、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三个因素决定。从资本形成来看,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社会投资仍有很大空间。一是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据国家发改委估计,未来8年中国将以每年0.8%左右的速度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由此将产生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投资,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引擎。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推进。中部、西部部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中西部的加速发展将对中国经济增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发展方式看,未来中国工业将从扩规模、高消耗和低附加值的“平推式”发展,转向绿色化、高端化、信息化的“立体式”发展。 
  从劳动投入来看,中国人口红利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一是中国人口总量未来20年仍将保持增长状态。中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2033年前后,中国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二是中国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向城市转移。目前中国第一产业(农业)人员就业比重在37%左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10%左右的水平。三是按照“刘易斯拐点”理论,中国人口红利减退为零的标志是: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与城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基本接近。现在看来,两者之间仍有差距,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并非因为农民返乡务农而是选择在家乡附近务工。 
  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新一轮改革将逐步释放制度红利、创新动力,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上,当前国内经济增速趋势下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现有体制机制框架内,资源优化配置受到限制,增长潜力难以有效释放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为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如李克强副总理所言,随着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的破题,改革仍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判断 
  综合考虑以上正反两方面因素,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入中速增长阶段,潜在增长率将下一个台阶,降幅可能在30%左右,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以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并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一起同时公布。这表明中国未来将寻求更有质量的增长,并把普通民众的现实经济利益与国家经济成长紧密挂钩。根据初步测算,要实现倍增目标,未来几年GDP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需要保持在7%以上。 
  从GDP倍增计划来看,只要外部经济环境不再继续恶化,依靠目前国内经济增长的动能,2012-2015年,预计中国GDP增速可能在7%-9%之间波动;2016-2020年,中国GDP增速会有所回落,但仍能保持在6-7%之间,对于中国经济“十三五”时期GDP增速将回落到5%以下的观点,我认为可能性较低。 
  在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方面,过去10年居民收入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将有可能改变。2000-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年增速(约8.6%)与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年增速(约7%)均低于实际人均GDP的年增速(约9.4%)。GDP增长的重心将转向消费,经济结构将得到明显改善。并且,中国劳动力市场趋紧造成居民收入趋势性上升,同时经济增速将趋势性下降,使得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并不难实现。“十一五”时期,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7%和8.9%,未来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势头也有现实的基础。

更多资料:

更多..名师推荐

汤 敏  经济学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暨南大学 兼职教授,长城金融研究...

卢力平  教授

经济学博士,北京国家会计学 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中心 副主任,资本运营研究所所长 2002年以来出版专著...

孙 健  教授

多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著和 译著内容涉及财务、会计、金 融、投资和新经济等领域。代 表作有:《国际惯例...